日前,《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》(以下简称《服务规范》)行业标准经民政部批准发布,自发布之日起实施。《服务规范》首次从实务角度系统回答了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“做什么”、“怎么做”等基本问题,通过全面规范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、服务流程和服务方法等,明确了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职责定位和服务空间。《服务规范》的总体思路是什么?主要内容有哪些?小编邀您一起看。
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什么?
《服务规范》的指导思想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,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强化问题导向,着力完善儿童福利机构行业标准体系,建立健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,帮助机构儿童发挥最大潜能,实现儿童最大利益。
《服务规范》的总体思路是:
(一)帮助实现机构儿童利益最大化
《服务规范》坚持以儿童为中心,以儿童能够进入永久性自然家庭为首要目标,积极践行儿童权利理念,服务过程中始终关注儿童需求,通过利用多种专业服务和多种安置方式,不断促进儿童进入最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环境,保证机构儿童享有全人全程、同等标准的服务。
(二)明确社会工作在机构内的专业定位
《服务规范》以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作为技术支撑,提出了安置服务为机构内社会工作的核心主业,明确了安置服务目标和安置服务方式,实现了社会工作通用过程在儿童福利机构场域内的具体应用,构建了统一、标准、规范的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,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。
(三)厘清机构内各专业服务的职责边界
《服务规范》倡导在面向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开展安置服务过程中,以社会工作为主导,通过开展跨专业联席会议等方式,统筹协调养育、医疗、教育、康复等专业团队,在共同讨论确定的安置目标指引下,协同一致开展各类服务。同时,面向机构内各专业、各岗位人员开展全员培训,深入渗透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理念,形成最有利于儿童的工作氛围。通过前期项目实践检验,《服务规范》帮助推动了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转型发展,促进了养育、医疗、教育、康复、社会工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。
(四)配合衔接现行法律法规和各类标准
儿童福利机构相关工作涉及民法典中的收养章节、未成年人保护法、《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办法》、《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》等多层级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,关联《社会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》、《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》、《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》、《家庭寄养评估》等多范围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。起草《服务规范》涉及术语和定义时始终坚持与上位法和已有标准保持一致,其他内容方面没有规定的或者不够完善的,《服务规范》尽可能做出具体、可行、系统的规定,使各类文件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。
主要内容有哪些?
《服务规范》共有9章,110条,24个资料性附录,主要内容包括:
(一)术语和定义。围绕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核心和重点,界定了“社会工作服务”和“安置服务”两个本标准所涵盖的基本概念。
(二)服务原则。从儿童的需求出发,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社会工作者的伦理,确定了“利益最大原则”、“伤害最小原则”、“永久安置优先原则”和“全程服务原则”四个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原则。
(三)基本要求。根据我国现有法规政策、儿童福利机构的现实条件和科学测算,从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发展方面,提出了“组织管理”、“人员要求”和“安全管理”三项要求,旨在帮助儿童福利机构加强社工岗位开发和社工人才培养,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及应对。
(四)服务内容。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相关系统为标准,梳理了“儿童评估”、“家庭招募”、“家庭评估”、“儿童辅导”、“家庭培训”、“融合服务”、“跟进服务”和“儿童保护”等八个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。
(五)服务流程。依据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,结合儿童福利机构工作流程,设计了“入院接案”、“安置需求评估”、“安置服务计划”、“安置服务介入”、“安置服务跟进”和“离院结案”六个环节的服务流程,并在各环节下分条、细化规定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要求。
(六)服务方法。依据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实务,区分了“儿童服务通用方法”和“儿童服务特殊方法”两类儿童福利机构开展专业服务所运用的社会工作方法,重点界定了“个案管理”、“心理创伤治疗”、“社会资源管理”和“友好环境营造”四种方法。
(七)督导。根据社会工作专业要求,结合儿童福利机构工作实际,提出了“督导对象”、“督导者”、“督导内容”、“督导方式”和“督导记录”5方面内容。
此外,《服务规范》为了增加实用性、可操作性和规范性,对工作流程中的具体环节还设计了标准化记录表格。
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